行业变迁: 学会职场“地震”时的逃生术

你的位置:外汇开户平台有哪些 > 新闻动态 > 行业变迁: 学会职场“地震”时的逃生术
行业变迁: 学会职场“地震”时的逃生术
发布日期:2025-08-05 23:25    点击次数:190

《百岁人生》作者:琳达·格拉顿•安德鲁·斯科特

上一节,我们讲到多段式人生将取代传统的三段式人生,成为百岁人生时代的主流模式。这就要求我们前瞻性地做好转型发展,以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,尤其是AI技术发展引发的行业变迁和职场“地震”。那么,接下来,我们就来具体聊聊这些话题。

被AI“吃掉”的职场中间层

前面我们通过吉米和简两个案例,讲到在长寿时代,我们的工作年限也会相应延长。并且在这个更长的职业生涯中,外部的就业形势将发生剧烈变化。行业变迁进一步加快,新的生态系统不断涌现,将对我们的就业市场产生巨大的冲击。

从行业格局的角度来看,过去一百年的变化可以说是天翻地覆。以美国为例,1910年有三分之一的劳动力在农场里工作,而现在从事这些职业的人只占劳动人口的1%;更多的劳动力开始转变为办公室白领,或从事健身教练、咖啡师等服务业工作。

这一变化正是农业技术革命引起的,比如农机和化肥技术的发展,使得农产品供给效率显著提高,导致大批农场工人失去了用武之地。与此同时,人们需要更多的休闲服务,比如看电影、看体育赛事等等。但服务业的生产力很难通过技术革命大幅提高,所以服务价格上涨成为必然,并吸引更多的劳动力进入该行业。

这种行业变迁是技术进步引发的历史常数。既然是常数,就意味着寿命越久,经历的转型和更替次数越多。比如老龄化会产生更大的需求效应,专注于长寿和生物工程的医学研究,以及医疗服务等,将成为重要的增长领域。还有环境恶化问题,会刺激低碳经济、新能源、食品基因工程等领域出现很多的重大创新。

这种行业变革也会影响工作模式发生变化。据统计,一百年前标普500指数中的公司平均寿命是67年,人们只要进入这些大企业就等于端上了“铁饭碗”;而现在这些公司的平均寿命已经降低到了15年左右,未来伴随着行业的快速涨落还会缩短。这意味着“铁饭碗”将不复存在,我们势必要在不同的公司间跳跃,去寻找新的机会。

这种不确定性意味着失业的风险在凸显。有些西方学者曾持续跟踪不同职业的就业百分比,发现从1979年开始,整个社会呈现出“工作中空化”的特征,也就是社会对蓝领和金领的需求在不断增加,而中间的白领就业率却在持续走低。

在国内,类似的现象也在发生。比如公司想要招到科学家、技术专家、一流的设计师,是非常困难的。而在另一方面,像月嫂、家政人员同样很难招,因为工作辛苦而且需要很高的情商,愿意干且能干好的人并不多。

相反,很多办公室白领或流水线操作工更容易被替代,因为他们的工作属于常规操作,用AI或机器人就能以更低的成本来替代人力完成。据社会专家预测,在未来几十年内,美国大概有47%的工作岗位将会受AI影响,面临替代危机。

比如,在全美的物流仓库,之前亚马逊雇佣了大批工人进行搬运、包装。但采用机器人技术后,只要研发团队输入搬运指令,机器人就会把货物从货架上取出,搬运给包装工,同时立刻向中央系统发送搬运信息,辅助人类进行决策。

可能很多人认为,这只是个例,或者担忧AI替代岗位是杞人忧天,因为技术革命虽然会摧毁一批旧职业,但也能催生出新岗位,就像汽车取代马车后,很多马车夫变成了汽车司机一样。

的确,如果放在过去的历次技术革命中看,这些说法是有道理的,但是这次AI革命却有着明显的不同,因为它的效率不是线性增长,而是指数性增长。

比如,前几年Facebook花了190亿美金,收购了一家55人的及时通讯企业,叫Whats App。那190亿美金是怎样一个概念呢?当时拥有14万员工的索尼,其市值大概就是190亿美金。这说明工业时代的行业巨头索尼,用14万人创造的价值,到了互联网时代的WhatsApp用55个人就能做到。而在未来的AI时代,这一差距仍会加大。这意味着如果不能精准地踏入新赛道,我们就很有可能面临着职场“中空化”的问题。

但要精准地踏入新的赛道,并不容易。就像英国首相丘吉尔所说的那样:“向前看永远是明智的,但高瞻远瞩总是很困难。”

那面,面对这样的情况,我们要怎样做才能避免成为被AI吞掉的“中间层”呢?答案就像小说家保罗·奥斯特所说的那样“要做好应万变的准备,才能兵来将挡,水来土掩。”也就是说,我们必须要培养自己的创新力以及灵活力,才能以不变应万变。

从稳定上班族到 U盘型人才

而这种创新和灵活力,是建立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之上的。我们需要了解人类有哪些技能,是AI短期内无法替代的。麻省理工大学的戴维·奥托教授曾在《AI时代的工作》一书中提出,人类具备两项独一无二的技能。

第一项技能是与创新有关的综合技能,也叫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,需要依赖专业知识、归纳推理或沟通能力进行创新。以苹果手机为例,苹果公司负责前端设计和后端营销,富士康负责生产制造。苹果公司员工的人均创造值超过了64万美元;富士康却只有2000美元,可见创新的复杂性及对价值创造的重要意义。

为什么这种技能AI难以替代呢?因为“波拉尼悖论”,即我们“知道的东西”比能“讲出来的东西”要多得多,这些“隐藏”的知识无法以指令的形式说出来、写下来,自然也无法输入到人工智能或机器人中,进行快速复制并取代人类。

比如,大家在操作手机时,经常要识别并输入一些验证码。我们可以很容易地识别出来某个数字究竟是4还是9,却很难精确地解释为什么能识别。还有,我们经常觉得某个东西很美,却没法说出具体哪里美,这就是波拉尼悖论在起作用。而正是在这种无法言说的本能反应中,孕育着层出不穷的创新潜力。

第二项技能就是人类的人际交往能力,以及对不同场景的适应力。这里同样有个悖论,叫“莫拉维克悖论”,意思是说让AI像成人甚至学者一样进行理性推理很容易,但是让它们有一岁小孩般的感知和行动能力则非常困难,甚至是不可能的。这一点不难理解,我们知道AI有很强的逻辑推理和数据计算能力,但是它却无法感受或者展现出一岁婴儿内心的孤独感、安全感、愉悦感等等。

所以即便到了现在,像ChatGPT、deepseek等大模型技术快速发展,但深入使用后我们就会发现,它们创作出的作品往往缺少“人味儿”。而在服务性工作中,人与人交往时的那种共情能力、情绪共鸣,也是AI短期内无法掌握的。

所以要想应对未来漫长的职场挑战,我们就要通过工作中的实践,来培养自己这两方面的能力。为什么要重点强调工作实践呢?因为“纸上得来终觉浅,绝知此事要躬行。”只有亲自实践,才能有最真实的感受和认知。

我国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庄子曾讲过类似一个寓言故事,说有一天齐桓公在堂上看书,读到得意处,不由得啧啧称奇。此时,堂下一个叫轮扁的工匠对齐桓公说道:自己做了这么多年的车轮,却没法总结出其中的全部道理并加以传授,让自己的儿子也能快速成为此中高手。显然,他是在提醒齐桓公仅靠书本上的知识是不够的,最终还是要落到实践上。

此外,读书和工作实践还有另一层面的区别,就是读书往往学的是专业知识,而工作实践培养的是底层能力,比如前面讲到的共情能力、团队合作能力、沟通能力,以及通过逻辑推理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,恰恰是AI最难学会的技能。

而这种技能的培养,往往是多段经历的产物。就像前面讲到的简,大学毕业后用几年的时间走南闯北旅行,除了增长见识,也看到各种各样的活法。她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观光游客,而是通过参加当地的街头活动躬身入局,积累宝贵的经验。

旅行结束后,简开始创业;之后她遇到职场中的“伯乐”,进入一家大型的食品公司工作;再后来她离职回家照顾孩子,同时修第二学位,之后复出进入猎头行业;等实现财务自由后她开启了职业组合阶段,做好工作、生活、慈善的平衡。

和上一代人相比,简的人生模式就像如万花筒般丰富多彩。如果说上一代的人生模式像一条笔直大道,站在路口一眼就能看到结局,虽然稳定但显得平淡;而简的人生模式则像一棵摇曳多姿的大树,不断延伸新的枝芽,创造新的可能。

那要想把这种“大树”模式的人生过精彩,我们就得具备强大的适应性,能及时把握机会,让新的枝芽长出来。有人把这样的能力称为“U盘能力”,像U盘一样把前期积累的知识、技能和经验“插入”新环境,迅速整合为其中的一部分。

而要想成为U盘人才,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抛弃惯性思维。管理大师彼得·德鲁克说:“变革中的最大风险就是继续抱着旧方法不放,衷心地相信它们还管用。”惯性思维使人迟钝,无法跳出来看到外面的广阔世界,看到百岁人生中的新机遇。

好,本节的内容我们就先讲到这。百岁人生要求我们保持一种随时插用的“U盘”状态,以积极应对人生中的转型变化。这种“U盘”状态就是我们重点打造的“无形资产”,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。那么,在下一节中,我们就来聊聊如何用好自身的无形资产。



  • 上一篇:会有4000点牛市么?
  • 下一篇:没有了